Re: 2017-07-27 胡翌霖 比特币:通俗介绍 by
on
13/07/2023, 02:22:19 UTC 5.发行:比特币挖矿vs.央行
话说刘备究竟是发钱给关羽还是张飞,这件事情和黄忠马超等人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帮着记录和打包有什么好处呢?当然要有好处,才能让这个系统保持运转。一方面,刘备发钱的时候,除了关羽收到的部分之外,一般需要附带一定的手续费,最终谁第一个完成打包,把刘备的这笔交易记录包含了进去,那么他就能获得这些交易中附带的所有手续费(当然,如果是一群人合力完成打包,还需要内部再去瓜分)。如果刘备特别抠门,一点手续费不加,那么那些参与打包竞赛的人完全可以装作没看见,不帮你打包,直到有谁大发善心免费帮忙记录,交易才可能完成确认。而手续费给的多的,往往大家都抢着记录。所以给足手续费的人,才能保证在大约10分钟内就得到第一个确认,给的少的就不保证了。具体给多少合适,就取决于相应时间的网络环境了,当然一些钱包客户端会智能给出参考建议。
另外,在比特币发展初期,交易不是很多,没多少手续费,怎么激励大家参与打包竞赛呢?中本聪又非常聪明地,把“货币发行”这个环节嵌在这里了。中本聪规定,打包成功的人,除了能获得这个包内所有交易的手续费之外,还有额外的奖励,这奖励的比特币是凭空产生的新币。这笔新币也会自动发送到在打包游戏中胜出的用户所提供的地址里。在最初即便没有实际的交易发生,打包游戏也始终以10分钟一包的节奏进行着,这些新币奖励就是比特币最初的来源。
在最初的大概四年内(以1个包10分钟来计算,因为比特币的加速发展,实际上是3年多点),每个打包成功的用户可以获得50个比特币的奖励,第二个四年减半(25个),之后每四年奖励都减半,目前的新币奖励是12.5个。我们知道等比数列是很快收敛的,再过十几二十年新币的产出相对于手续费可能就微不足道了。
这就让算力竞赛顺便也达成了央行的职能,那就是货币的发行。现代信用货币的发行其实是贫富分化的源泉,事实上越是接近发行源头的人,比如金融家,就越是容易钱生钱,靠乘法赚钱,而远离中心的人,就只能靠加法赚钱。另外,任何央行总是会把钱越发越多,货币总是越来越贬值,美其名曰刺激消费,能讲出很多钱必须贬值的经济学道理来,但归根结底无非是因为人家大权在握,你不服也得服。
而比特币通过这种无中心的发行方式,让任何拥有算力的人,都可以获得新币。而且新币的增发也不是少数的掌权者任性决定,而是从一开始就固定好了一个收敛的等比数列,最终保证无数年内比特币生成的总量有一个确定的上限(2100万)。
当然,被央行经济学洗脑的人会觉得这种模式不对,认为越来越贬值的货币才是好货币,越来越稀缺的货币就很糟糕。我不在这里争论这个问题。但无论如何,如果你希望手里的钱不贬值,希望货币始终保持稀缺,那么你永远指望不上任何一个央行会发行这样的货币,只有比特币实现了这种梦想。
鉴于可以从算力竞赛中获取新币奖励,所以比特币算力竞赛又被称作“挖矿”,新币的获得更像淘金而不是依靠印刷厂。要参与挖矿,不需要向任何人申请,只有在任何能连接互联网的地方布置相应的计算设备,就可以开工了。

比特币矿场
6.市场:比特币交易所vs.外汇/股票交易所
以上基本上把比特币的基本原理讲完了,总结一下:拥有比特币,本质上就是拥有若干个有余额的“账号”,这“账号”由一对“私钥——公钥”组成,公钥公布给别人,让别人往里头汇钱(或者参与挖矿获得新币),私钥相当于只有自己掌握的图章,用来签发交易,从而动用自己的余额给别人汇钱。所有的交易都由整个比特币网络记录,形成“公共账本”即“区块链”。这个公共账本怎么记账,则通过“算力游戏”决定,每次算力游戏胜出的人,有权打包一组交易记录,并获得这批交易中的手续费,以及相应的新币奖励。这种靠参加打包游戏赚取新币的活动,叫做“挖矿”。
简单来说,维持比特币交易系统的可靠性,只需要通过私钥签发和记账竞赛这两大类活动,不需要从央行到银行柜台这一套中心化的金融体系来维护。
但是当然,随着比特币网络的发展,许多专门的中间机构也会出现,承担相应的角色。
比如挖矿方面,最初都是电脑玩家用个人电脑各自挖矿,而后来随着算力游戏越来越难,挖矿越来越需要合力完成,于是便有了“矿池”,好比军营那样,把战斗力集中起来一起挖,挖到之后再瓜分。专业的矿池和大型矿场已经成为比特币“矿业”的主力。
再比如交易方面。比特币的交易本来是不需要中介的,不需要通过银行才能跨国汇款,只要两人连上网,就随时可以交易。如果我希望从你手里得到比特币,那就把我的公开地址发给你,让你往里头汇比特币就行了——当然,我再通过什么方式付给你相应的人民币或其它商品,来等价交换,这就是我们两个自由协商的事情了。我希望花掉手里的比特币余额,那么也同样只要找到另一个希望获得比特币的人,和他商量好怎么交换,你付币他发货就好了。比较高端的用法还有用多个私钥管一个账户,进行“多重签名”,这里不多讲。
比特币交易不需要中介,但并不是说不能有中介,中介是自由市场必然会形成的角色,比特币市场自然也不例外。比如比特币和人民币的兑换,我们当然可以随时私下联络完成交换,但有需求的人多了,大家希望以更快的速度更合理的价位完成交易,那就有了中介的余地。提供集合竞价的交易所当然也就必然产生。交易所先帮助客户寄存人民币和比特币,客户向交易所报价,然后交易所自动帮报价匹配的客户之间达成交易。交易所最新匹配完成的交易报价,就形成了“市场牌价”,这个牌价可以给其它私下交易提供参考意义,但也没有什么决定性,你要是有本事,现在也可以在交易所之外把1个比特币卖出100万,只要有人愿意买就行了。
这就是交易所的原理,其实和比特币无关,其它各种外汇交易所、股票交易所之类的,也都是类似的道理。之所以还是提一下,是因为太多人有误解,以为比特币就是在交易所里的某种东西,而不是脱离交易所能够被你自己全权掌握的东西。这很可能是因为流行的股票交易所给你带来的错觉,因为我们普通老百姓一般不能把股票从股票交易所里“提出来”,不能在交易所之外私下交易股票。这其实也不是股票本身的特性,而是政府为了管制你,大庄家为了收割你,才建立出来的规则。无论如何,交易所顶多只是代管、寄存的功能,比特币交易本身从来不依赖于交易所的存在。
由于比特币交易所最初是在自由市场中自发形成的,而不是由政府或金融家自上而下设立出来的,所以一开始就明显带有自由的特性。比如常见的外汇交易所或股票交易所都不是24小时开通的,甚至还有诸如当天买完隔天才能卖之类的规则。比特币交易所跨国界、全天候、无涨跌停限制等特性令人瞩目,但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反倒是传统交易所的各种约束其实没什么道理。

自由的市场,愿意买的找到愿意卖的,就能达成交易
最后附上最近关于分叉问题的评论:
7月24日 08:30
一些人危言耸听搞得好像分叉是比特币末日一样,也许他们关心的只是下个月的期货合约会不会爆仓,但如果从长远发展来看,分叉没那么可怕,甚至是好事。
我一直都希望,比特币成长历程中应该有一次真正的分叉。毕竟分叉是去中心化自由之路的永远不可能摆脱的可能性,避免了这次分叉危机,还会有下一次。与其等真正成熟普及之后再恐惧分叉,不如早点做个演练。分叉完之后社区怎么组织,交易所怎么应对,普通用户怎么操作,来过一次之后大家心里才有底了。
7月25日 21:47
关于比特币分叉后的所谓“重放攻击”,也有危言耸听的,我看到有人说为了规避,先要把币存在交易所里,而不要留在自己钱包里。说出这种建议的人,不是愚蠢透顶,就是别有用心。无论任何时候,自己掌握的私钥冷钱包永远是比特币最安全的保存方式,没有之一。
所谓重放攻击,无非就是因为分叉的两支拥有相同的私钥、公钥和交易格式。你在分叉1上掌握A地址的私钥,就等于在分叉2上也拥有A地址。一笔从A地址发往B地址的交易,同时可能在两个分叉上被认可。如果你只想在分叉1上从A发到B,但网络上的捣蛋鬼可以“帮助”你在分叉2上也从A发到B,这就是重放攻击。
所以规避重放攻击很简单,你在1上发起A到B的同时,在2上发起A到C,保证A、B、C三个地址都是你控制的私钥。如果这两笔交易都成功了,那么你的币就成功分叉了,再也不怕重放攻击了。如果被重放攻击了,那也无所谓,两笔交易都被发到B上了,但B还是属于你的,再试一次就行了。只要你自己掌握私钥,币永远丢不了。
当然,如果你希望分叉后第一时间马上卖币,那恐怕还是要事先存在交易所。但只是为了自己持有安全考虑,永远是自己掌握私钥最安全,没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