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content
Sort by

Showing 20 of 269 results by AhaSwim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区块链的「去中心」,最后会不会形成「新的中心」?
by
AhaSwim
on 03/06/2018, 03:03:19 UTC


区块链从设计之初,确实是考虑去中心化的。虽然当时没有预料到矿机这个东西,但是这个只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技术上的问题可以技术解决。事实上只要社区有很强的去中心化的理念,矿机是没用的,比如Monero(门罗币)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比特大陆发布门罗币矿机之后,门罗币社区迅速的作出了反应,决定改算法,让矿机失效。于是万般无奈之下,比特大陆只能按照原来的算法继续挖,生生的创造出一种新币称之为XMC(门罗经典),而门罗币依然保持着只有CPU和GPU才能挖,也就是更加的“去中心化”。



我认为对去中心化最大的挑战,在于对公链的未来发展方向和代码升级的控制权。像比特币的公链,是由Bitcore团队来维护的,但是其实每当有巨大的改动,往往是要在线下经过一番激烈的谈判和博弈,达成共识之后再由bitcore来实施的。而BCH的出现,就是这种谈判破裂的结果。所以,虽然比特币本身是去中心化的,不依赖于可信的中介就可以进行交易,但是围绕着公链发展的政治博弈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博弈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而另一个巨头以太坊的权力结构,还不如比特币去中心化,更像是威权主义。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以太坊发展之初,因为DAO的漏洞导致了大量ETH被盗,而就通过Vitalik以及其身边少数几个人的影响力,已经足以强行的回滚ETH,并且带走了90%的算力进行分叉,而分叉出来的新币依然采用ETH的名字,真正的以太坊被命名为“以太经典”。



所以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所谓去中心化是应用层面的,在发展层面,无论是开源也好,区块链也好,总是需要一定程度的中心化的。



而EOS和ADA,虽然备受争议,但是确是将这种人和人之间链下的博弈,转移到线上的一个尝试,而链上的博弈,是更加的“去中心”的,所以EOS和ADA的发展方向上,我是很乐观的,虽然具体这个项目成功与否,要取决于其他的很多因素。EOS和ADA背后的理念就是:既然一定程度的中心化不可避免,那么为什么不用区块链本身来规制中心化节点呢?EOS投票的具体的方法和策略,毫无疑问是有改进空间的,但是“一切以链上投票为准”,相当于形式化了比特币和以太坊链下讨价还价的过程。



前段时间,EOS超级节点竞选,有人提到贿选而愤愤不平,但是其实在EOS的环境下,贿选是正常的选举手段之一,甚至于是应该被鼓励的。可以类比一下现实中的美国竞选,企业家可以根据自己企业的立场和利益选择站队,而政党上台之后在相应的政策上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好处。这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只是更加的模糊,更加的隐性。



而在EOS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用通证,也就是token来代表。设想一个人拥有相当数量的EOS,数量不足以竞选超级节点,但是完全有可能左右谁来成为超级节点之一。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由某些有志于竞选超级节点的团队给予这个人一些好处,然后收买这个人的选票归自己所用。通过这种方法,超级大团队来竞选节点,小团队和散户可以拿到收买的资金,相当于分享了超级节点的收益。这样的规则比线下的谈判更加的透明,也更加的有序。如果能通过智能合同临时获取投票权,而不依赖于被收买人的信用来“贿选”,就更好了。



所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技术上的症结,比如对矿机的抵制是一个方面,但是这是一个早晚可以克服的方面;而政治上的问题是更加根本的问题。如何设计出一套机制,能够去中心化的对公链的发展和维护作出决策,这样的公链才能真正称之为去中心化;不然的话,如果离开了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运营团队,公链就玩不转了,那么该工联的技术再好再优秀,也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去中心化”——因为运营团队和其他大的利益相关者就是核心。



区块链公链不仅是投机,也是一场很大的社会试验,这短短几年,政治已经从纯链下的博弈,开始有逐渐往链上迁移的趋势,以后会怎么发展,拭目以待。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从管道到平台:公司最好的未来形式是什么?
by
AhaSwim
on 03/06/2018, 02:57:24 UTC


公司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集结了人工、资金、技术的层级分明、自给自足的实体存在已久,久到它们看上去几乎很「自然」。但除了他们所生产、提供、销售的事物,公司其本身的结构自有一段历史。


关于公司最清楚的说法来自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 (Ronald Coase) 1937 年提出的理论。比方说,你想靠卖零部件赚钱。哪一种才是最佳策略:是每当有需要时一个个找人,还是雇佣员工在内部完成各项工作?Coase 表示,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组建一家公司更加合理,因为这种形式能让你把三项关键成本降到最低。首先是招聘:每次你需要完成某些工作时,从公司内部寻找、雇佣有着合适技能、知识的人比从外部寻找更便宜。其次是交易,或者说管理流程和资源:相比管理多个外包服务供应商,有一个内部团队所涉及的行政负担更少。最后是合同:每次公司内部有工作进行时,规则和条件都隐含在劳动合同中,不必每次重新协商。 科斯称,通过降低这三项成本,企业成了增加经济活动的最佳结构。


但是,如果公司通过演化试图去解决的经济难题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呢?由于软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到来,科斯提及的以上成本,从公司外部也可以跟从公司内部一样,借用工具来削减。通过在线市场寻找自由职业者比招聘全职员工成本更低、风险更小、速度更快。协作工具为无管理者的工作形式创造了机会。由于区块链协议的出现,算法能替代值得信赖的第三方,使用庞大的数字账簿自动验证交易,并分散在多台计算机上,可能会显著降低合约签署成本。这些创新的结果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正在诞生:一系列开放、基于技能、经由软件优化的互动。在「公司」曾经矗立的地方,我们正在目睹「平台」的崛起。问题是:我们该把这种现象看作希望,还是威胁?


在《平台革命》(Platform Revolution) 一书中,乔弗里·帕克 (Geoffrey Parker)、马歇尔·范·欧斯丁 (Marshall Van Alstyne) 和桑吉·保罗·乔德利 (Sangeet Paul Choudary) 认为企业过去是「管道」(线性模式),而现在正在变成「平台」(网络模式)。在数字革命以前,公司创造商品、服务,并推向外界,出售给消费者。流向是从 A 点到 B 点,就像管道连接深海油井和用精炼油装满汽车油箱的人们。


不过,与管道不同的是,平台打破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原本明确的界限,因为用户在消费价值的同时也能创造价值。平台需要一个非管道式的基础设施。商业方面最大的挑战是吸引合适比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来催生交易。事实上,平台和市场非常相似:两者都是通过促进两个(甚至更多)群体之间的交流来创造经济价值。只不过,现在价值还能在公司内部产生,而不仅仅是外部。


Uber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激起消费者的兴趣,平台上必须有足够的司机让叫车变得容易。但为了激起司机的兴趣,就必须有足够的消费者来保证基本收入。寻找这种均衡在前期需要大量资金——基本上,你必须花钱或者向供应商提供其他激励,吸引他们在消费者几乎仍然缺席时就加入平台,直到双方都达到足够多的数量。但在某个时刻,如果一切顺利,所谓的「网络效应」就会发生。在越来越多供应商和消费者眼中,平台会突然变得极具吸引力,从而导致交易量急遽增长。这个时候,平台方就能够通过收取「租金」来盈利,即从每一笔交易中抽取一定比例收入。租金伴随着网络继续增长,并悉数落入拥有者的囊中。这就是这些平台具有经济价值的原因。


但并非所有平台都生来平等。在上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初,你还会「浏览网页」,会遇到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之类开放、管制宽松的空间——在那里每个人在获得利益和注意力方面都有着同等机会。然而,到了互联网的第二阶段,这些空间被四大科技公司——谷歌、苹果、Facebook 和亚马逊——管理的封闭式自有服务所取代。出于效率和便利的考量,用户向这些平台迁移,于是造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寡头垄断。这些业务高度中心化,只为少数人所有,但影响却异常深远。消费者的数据会被肆意利用来攫取利益、扩大影响力。开发者必须遵守所有者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无法预料,以满足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换句话说,互联网的竞争已不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而是严重向拥有我们日常活动必不可少的数字平台的巨头倾斜。


平台不仅重塑了公司与用户的互动方式,还改变了工作方式。 随着数字技术将工作解构为由人类和算法共同完成的任务,「零工经济」引发的焦虑与日俱增——工作变成是临时、按需、基于技能的。 无论你是 Uber 司机,还是通过 Upwork 签约的金融分析师,还是在谷歌或者亚马逊的开发框架中执行微任务的软件开发者,你的生计都倚赖于对你技能的需求的周期性波动、你的评级以及你有效推广自己的能力。 此外,剩余价值会流回平台所有者,而他们不再有义务为参与者提供雇佣制度原本包含的保护。 再加上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威胁,结果将会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情境,只有冷酷无情、能力最强的人才有机会。


即使是拥有「合适」员工的公司的「平台化」过程也会与人性发生冲突。亚马逊目前旗下的鞋履、服饰电商 Zappos 雇有大约 1,500 名员工,每年销售约 30 亿美元。2013 年,它开始实施一个名为「holacracy」的系统,一种某位软件工程师发明的自组织方法。这种系统以「圈子」为单位来组织人员,而不是采用金字塔状的层级架构。每个圈子可以包含传统部门(如市场营销部),也可以包含侧重特定项目或任务的其他「子圈」。没有人能够阻止员工在子圈之间自由移动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因为之间不设管理人员。相反,软件能够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协作,提高绩效,而「策略会议」则允许员工以严格限制的形式对工作进展提供反馈。


尽管 holacracy 可以保证灵活性和效率,但参与者和观察者都批评该系统未能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它将人看作在数字资本主义的操作系统上运行着的「程序」。同样,Uber 司机在反馈中表示,觉得自己不像人,而更像机器人,被指使他们的应用所操纵。通过将工作解构成任务并实现自动分配,今天的人类劳动者明天可能就会被实际的软件程序替代。那能否逃脱这种反乌托邦的未来呢?


在那样的未来中,人们顶多只能希望作为平台这些数字领主的二等奴隶勉强糊口。然而这样的世界并不是必然——尤其是如果劳动者自己控制平台的话。


这种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商业网络就是纽约的新学院 (The New School) 教授特雷伯尔·肖尔茨 (Trebor Scholz) 所说的「平台合作主义」。就拿目前估值数百亿美元的 Uber 来说,一群司机没理由不能自己建一个类似的平台;开发它的软件工具是开源的,而且很容易获得,然后给予开发和设计人才一定激励吸引他们加入。


巧的是,现在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项目,一个名为「La'Zooz」的基于区块链的共享出行平台。目前,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并开始赚取 Zooz 代币——这是你用来支付车费的货币,也代表你在这家公司所占股份的价值体现。 每次你通过这款 app 驾驶超过 20 公里就会获得代币,你也可以通过为应用设计贡献代码或邀请他人加入的方式来赚钱。


Zooz 代币有着双重目的:将平台的所有权民主化,并允许用户从其本身创造的价值中受益。回想一下,在封闭式平台中,随着网络效应的增加,租金被抽去并落入股东或资本所有者的囊中。但用户却不能从他们的参与所带来的利益中分得一杯羹。相比之下,在引入代币的平台中,用户交易所创造的价值提升了他们拥有的代币价值。用户可以通过代币升值从自身的参与中获得最大利益,而不是被并不相关的股东榨取网络效应的经济价值。


另一个民主化结构的例子是 2016 年 5 月在区块链平台以太坊上推出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ecentralised Autonomous Organisation, 简称 DAO)。 其目标是成为一支没有管理者的风险投资基金。它没有管理结构,没有董事会,也没有员工。相反,它将所有权分配给拥有 DAO 代币的 18,000 多个「利益相关者」,同时也赋予他们投票权。每个投资决定都由投票决定,并在得出结果后自动执行,随后利润或亏损也会由代币所持有者共同分享或承担。通过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参与者对 DAO 称之为「链上」的决策有直接发言权,并且投资交易也可确保得到实施。他们「链下」也有发言权,通常以讨论组这样的社交结构进行。


DAO 不需要一名可靠的投资经理;相反,其运作周期包含在「智能合约」中——以软件代码编写、包含执行规则的协议。尽管 DAO 在初期依然问题重重,包括一次严重的黑客攻击,但至少它原则上表现了如何创建一种新型的自治组织。


在经历过 90 年代的「全民免费」时期和 21 世纪「群雄割据」局面之后,互联网演化的第三个新时代正在「加密网络」的推动下到来。这样的平台生来就是去中心化的。参与者购买、消费代币(或「加密货币」)以便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无需中央权威机构的介入即可达成共识或将交易记录在账簿中。这两个因素——代币和共识——催生了一种民主、共产的治理模式,这在以前如果没有值得信赖的第三方存在是无从想象的。重要的是,参与者还有权在任何想离开时就离开,只要卖掉他们的代币、货币,或者——在极端的情况下——通过「硬分叉」、采用新规则来解决记账问题而维持旧版本不变。


从加密网络可以看出,劳动者自行组织、建立自己的平台是可行的——在这里,他们是老板,收入是公平分配的,利润和亏损是共担的。在这个集体主义的情形中,劳动者可能会决定他们的宗旨是保障工作、提供医疗保险或养老基金,以及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代币的价值变化使参与者的利益围绕共同的愿望和目标保持一致,因为代币的升值来自整个网络的增长。


我们正处于加密网络的早期阶段。它们仍有着严重的技术缺陷,尤其在可复制性和体验方面。目前,区块链不能像中心化软件系统那样处理大量交易;而且出于技术原因,保障区块链交易所消耗的能源也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高。那为什么我们还对加密网络可能是未来的平台持乐观态度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心化平台正在逐步扼杀开发人员的创意。科技巨头只是一门心思通过机器学习将用户数据变现,其应用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缺乏想象力。软件开发者已经对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感到失望,因为他们需要得到批准才能发布自己的应用。平台集体主义的运作方式比平台资本主义的赢者通吃的方式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和回报。


未来,人们可以想象一个由提供服务、生产商品的集体主义团体构成的紧密相连的生态系统。曾经的公司将变成一个抹除层级、为共同利益合作的小团体网络——共享出行服务与 P2P 金融、医疗健康服务供应商串联在一起。公司这种传统组织结构可能已到了它的保质期限。但如果社会能够在将所有权转移给劳动者的同时拥抱平台的运作方式,那么一个更加公平、适应性强、民主的社会将很可能诞生。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BCH分析: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
by
AhaSwim
on 03/06/2018, 02:48:24 UTC


2017年8月1号,BCH作为比特币的硬分叉币诞生了,当时我下载了BCH的客户端钱包,即Bitcoin ABC 0.15.1版本,导入了比特币的私钥,获得了BCH,领悟了糖果之后,发现可以卖掉,每个BCH 换得0.14 BTC,这个在其他回答讲过。这个体验是美妙的,但是这种感觉很短暂的。任何不劳而获的糖果,甜固然是甜的,但是吃完之后,就跟在路上捡到东西一样,大概不会有什么别的感觉。后来又二十多种分叉币参照这种方式分发糖果,当然,就没有BCH那么甜了。


如我其他回答所说,BCH背后是集团化的矿工,具有相对压倒性的巨量算力,依托这些算力,在比特币硬分叉的时候可以分裂比特币,将之分成两条链条(一币变双币),但是比特币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它前后采取了六次软分叉升级,没有一次硬分叉(早年有一次因为bug引起的硬分叉,持续了四个小时,但很快被修正)。只有硬分叉可能会分裂成两条链条,一条为原链,一条为新链。算力分开在挖两条链条。原链使用老版本节点钱包,新链使用新版本节点钱包,各自对接各自的链条,这两条链条如果有一条没有算力支持,那么不会出块,也就是自然死亡,但是如果两条都有算力支持,那么两条链条都会存活,并且会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是新链条应该叫做比特币,还是原链条叫做比特币呢?就会有严重的分歧,因为按照代码规则,只要有算力支持,就代表一部分的认可,代码没有规定谁应该叫什么名字。而比特币本身没有一个中心化的仲裁者存在,因为没有人拥有这个商标,是完全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的东西,两条链条,谁应该叫比特币,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因此在比特币的历史上,在政治上不允许硬分叉,在技术上不支持硬分叉,跟这一点关系是很大的,因为只有软分叉,可以保证一直是统一的一条链条,不会分裂,世界上只有一个比特币。


比特币明明没有硬分叉,怎么BCH能够硬分叉出来?是因为BCH做了一次“比特币硬分叉假象”,它怎么做的呢?它直接复制并修改了比特币代码,以及比特币的区块数据,这个修改后的节点一运行,算力足够就产生了一条新的链条,是为BCH。这个操作其实是很高明的,这个玩法漂亮,因为在BCH之前,没有人这么干,比如莱特币和其他数千种竞争币,也都是复制了比特币的代码,修改了一部分参数,但是它们并没有复制比特币的原始数据,它们都是从零block0开始重新生成区块。直接复制比特币区块数据,这种玩法它是首创,给人直接造成一种感觉,比特币硬分叉了,具备极强的迷惑性。这个玩法是创新的,但是技术上没有门槛,所以很快的就有几十种分叉币模仿产生。当然,BCH作为新链,本身是很识趣的,它并没有主张自己是比特币这个名称,而是另外起了一个名字“比特币现金”,尊重比特币原链条的地位(因为它确实没有发起硬分叉)。


BCH在复制比特币区块数据的时候是做到了原汁原味,原封不动地复制(其他的分叉币则在复制数据之后做了改动),这导致了一个很严重的技术问题,比特币的区块难度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原封不动地复制,这个难度不变,要挖出新块,就得有巨量的算力支持。当时比特币的算力大概是10E,如果有1E的算力支持(成本大概一天500万人民币),也只有10%,原来平均十分钟出块,就会变成100分钟,网络会很拥堵,原来14天的难度调整周期就会变成140天,也就是说,投入1E算力,挖140天,才能够挖完2016个块,进入下一个难度调整周期,然后难度下降,变回10分钟正常出块。这个成本一看,也很吓人,按照这样做铁定亏本做分叉。所以,BCH在不动区块数据的前提下(因为这样不会破坏硬分叉假象),天才式地发明了一种方法,在代码里面加入EDA机制,即6个块超过12个小时,难度下降20%,这个机制一加入,形势立即变了,只需要较少量的算力,就可以让天量的难度系数下降(0.8^10次方=0.1)。这里略过一系列技术原理,最终结果就是BCH用3%的算力就让难度系数下降,正常出块,这些算力可以在10分钟出块,并获得对应区块奖励。我们简单算一笔账,3%的算力挖BCH,导致少了3%的比特币挖矿收益(其实真实低于这个比率,懂数学的自己算),但是收获了100%的BCH挖矿收益,因此,如果BCH的价位高于3%的BTC,就是正收益。简单粗暴吧。实际上BCH可以卖到10%的BTC价格,算力收益是原来的300%-500%,BCH的玩法成功了。当然,这个收益,随着其他矿工的加入,挖矿收益会逐步恢复与比特币持平,但解决了一部分矿工囚徒困境的问题,综合收益仍然是长期利于大矿工集团的。


BCH的出现引发了比特币社区的质疑,一是它制造的硬分叉有作弊之嫌(制造比特币硬分叉假象、EDA难度调整机制),二是BCH以攻击比特币的技术路线为出发点,即分叉并非矿工集团的利益,而是基于技术路线之争。与很多Core党不同,我认为技术路线之争这个因素是存在的,换位去思考,BCH支持者里面是有这样的人,是基于纯技术的考量出发,技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主观去定性他的出发点,其实是不对的。技术和利益动机,这两点要分开来看。同时,这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即当你做一件事情,产生了事实上的获利结果,你再去解释你的动机不包含这个获利的目的,其实想消除这种质疑就会变得极其困难,会起反作用,几乎就是惹火上身。所以当我们这样说,矿工集团需要一种分叉币,基于利益诉求,采用什么技术路线并不重要,它需要的是分叉币,如果比特币不给他创造硬分叉的机会,它就会自己创造一个,不管什么过程,结果一定是这个结果,而当事实上也出现这个结果的时候。在政治上而言对于这种说法,BCH的创造者是百口莫辩的。也许可以总结出一点,高明的商人,犯了政治上的幼稚病也是正常的。我们知道办公司很成功的商人有很多,但是这些人做人大代表政协是可以的,如果参与真正意义上的社群政治,则有可能是非常蹩脚的,会被政治家秒成渣,不是这些人能力不行,而是一心不能两用,企业家放弃商业去从事政治也许能成为专才,比如特朗普为国家工作的时候,他不可能还要开公司董事会,没人可以在跳芭蕾舞的时候拉奏完美的小提琴。如果不自量力真这么干了,结局可想而知。


BCH因为政治上的一连串失误,缺乏社区政治公关,表述失当,越描越黑,掉入了所有能够掉入的陷阱,成为了社区分裂的火力集中点,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正确题材,twitter上面一年365天,各种讽刺段子和漫画,层出不穷。因为这种情绪的蔓延,带动形成了一种反BCH的联盟,虽然BCH是某种玩法的创新发明者,但是学习这种玩法的分叉币模仿者基于各自的目的,无不将黑锅毫不犹豫地盖到了BCH头上,毫无道德压力。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技术再牛逼都是垃圾,实际应用才是王道
by
AhaSwim
on 02/06/2018, 02:40:15 UTC
技术再牛逼,实际应用再牛逼,不如炒作牛逼. 一个牛逼的炒作不管什么技术还是应用,价格都会拉升飞快.

看来你重仓波场。。。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技术再牛逼都是垃圾,实际应用才是王道
by
AhaSwim
on 02/06/2018, 00:25:35 UTC
技术再牛逼都是垃圾,基本上都是抄抄抄。隔离见证、DPOS、BFT、masternode、智能合约、零知识验证、超级节点竞选、防量子技术、DAG,这些所谓的技术,网上代码到处都是,没什么门槛。拼命堆叠这些所谓的技术的项目,蹦跶不了几天。

特别是今年6月到9月份之间一大批基础公链上主网之后,那么这些所谓的技术描绘的肥皂泡将会炸掉。到时候,专注于实际应用的项目才会存活并发展壮大,而停留在炒作技术层面的项目将会死掉。

币圈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不同的区块链项目之间开展合作并互相吹捧,其实两个项目背后是同一拨投资人。之所以互相吹捧,无非是背后的庄家骗韭菜接盘而已。

其实,一个区块链项目的真正难点,不是所谓的酷炫技术,也不是币圈项目之间的合作和吹捧,在于得到传统行业的认可和应用。让牛逼的传统行业企业认可,那才是真牛逼。因为传统行业的牛逼企业,本身家大业大,而且受监管很严格,不会轻易因为割点韭菜就丧失节操并引来杀身之祸。

大家以后看项目,不要只看技术层面,而要看是否有传统行业的牛逼企业和政府层面的认可及合作。

币圈一直在演化,在进步,去年94前大家看项目好坏的指标是有无名人站台,那时候是李笑来、宝二爷等人的辉煌时期;再然后,韭菜长记性了,判断项目好坏的指标变成了酷炫的技术以及开展合作的规模,这时候频频出现各种技术名词,以及不同项目之间的互相合作和吹捧。

过了这阵子的主网上线狂潮,币圈的判断标准会再起变化,到时候,传统行业牛逼企业的认可和实际应用才是王道。毕竟,区块链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其它什么的都是浮云。


Post
Topic
Board 媒体
Re: 比特币现金是100%的山寨币
by
AhaSwim
on 21/05/2018, 21:45:25 UTC
请问一下作者:你知道比特币核心开发团队跟BlockStream这家公司的关系么?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唯链白皮书于5月20日发布,包含治理机构、经济模型和应用案例等,洋洋
by
AhaSwim
on 20/05/2018, 14:07:14 UTC
唯链VeChain之前ICO时没有白皮书,只有一本数十页的《唯链发展计划书》,因此被很多人指责连白皮书都没有就开始圈钱。

今日,唯链白皮书发布,包含治理机构、经济模型和应用案例等内容,洋洋洒洒120页,胜过众多项目的白皮书。

白皮书链接:https://cdn.vechain.com/vechainthor_development_plan_and_whitepaper_en_v1.0.pdf  

下个月唯链源代码也将发布,月底主网上线,拭目以待。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为什么物流追踪类项目如唯链VEN、沃顿链WTC和Ambrosus都选择暂时不开源代码?
by
AhaSwim
on 16/05/2018, 01:52:24 UTC
唯链VEN是个一直让我看不懂的币。
多看看英文的资料,比如VEN的官方推特等,以及大牛合作伙伴的博客,比如 https://www.dnvgl.com/news/dnv-gl-buys-stake-in-leading-public-blockchain-service-provider-vechain-as-it-strengthens-commitment-to-raising-trust-and-transparency-through-digital-solutions-119749

说到底,英文要好
Post
Topic
Board 山寨币
Re: 无限币重出江湖
by
AhaSwim
on 16/05/2018, 01:05:17 UTC
这种过时的垃圾币,要技术没技术,要社区没社区,竟然还硬撑着不死,也是醉了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公信宝出售用户隐私来获利
by
AhaSwim
on 16/05/2018, 00:40:55 UTC
一般来说这事不靠谱,因为出售用户隐私赚不了几个钱,而且大多数用户信息都不值钱。

不见得。

如下两个原因:

1. 公信宝拿到的用户数据的质量比较高,用户信息比较全面,比较真实,这跟某些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得到的用户数据是很不一样的。
2. 网上那么多用户数据被出售、泄露的案例,有一些是很大的公司涉入其中,难道都是假的吗?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3. 你以为公信宝要求用户上报个人信息是干嘛的?单单是鉴别用户身份吗?
4. 即使不是公信宝官方做的,但内部员工盗取用户数据用于出售获利,这种案例也很多。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被钓鱼,损失一万多个比原
by
AhaSwim
on 15/05/2018, 21:08:02 UTC
这个学费交的有点贵啊,楼主这么精明的人,不应该啊

所以才感到庆幸,希望以后不再掉坑里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被钓鱼,损失一万多个比原
by
AhaSwim
on 15/05/2018, 20:48:18 UTC
楼主挺有孝心的,支持套现给二老买房

我在读研,一直在上学,没什么钱,所以之前从来没想过给家里做点贡献。

现在手上有些钱了,应该拿出一部分反哺家里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世界上首家0交易手续费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by
AhaSwim
on 15/05/2018, 14:52:43 UTC
这个平台有开设多种业务,如币币交易、ICO承销和杠杆交易。其中,只有币币交易是免费的,而ICO承销和杠杆交易是收费的。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被钓鱼,损失一万多个比原
by
AhaSwim
on 15/05/2018, 01:13:19 UTC
楼主这个损失有点大,我前几天6块多时一万多块才买了2千个不到。

我入的早,十万个比原,当时也就花了四五万人民币吧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被钓鱼,损失一万多个比原
by
AhaSwim
on 15/05/2018, 01:12:41 UTC
1万多个也好几万人民币了啊,感觉这次损失挺多的。
我目前投资在币市里面的全部资产也只有好几万而已,所以还是需要注意一下自己资产的安全吧,特别是谷歌验证以及密钥之类的安全信息。
毕竟丢失了就没了。

还好啊,吃一堑长一智吧。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被钓鱼,损失一万多个比原
by
AhaSwim
on 14/05/2018, 19:50:24 UTC
你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是的我们炒币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家人吗。赶紧去做吧,马上就去为你的父母做些什么。损失这一次并不一定是坏事,你体会到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另外我的小建议是,尽量不要让你的币在交易所待上一个礼拜。

10万个比原,现在只剩8万多个了,心疼中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被钓鱼,损失一万多个比原
by
AhaSwim
on 14/05/2018, 18:42:21 UTC
今日登陆HITBTC被钓鱼,账号上的资产很快被清空。

我不想向平台申诉,因为申诉也没有用,这是我的过错,跟平台无关。所以,认命吧。

痛定思痛,庆幸我在该账号上的资产不算多。以不太高的代价体会一下被钓鱼的过程,必定对我以后的资产管理有很大的好处,就当交了几万块钱的学费吧。比起那些大部分资产被盗的可怜鬼,我幸运太多。


这次的损失,对我远在农村的父母而言,是个天文数字,他们要辛辛苦苦10年左右才能攒下这么多钱。
过段时间,行情好的时候,我要套现一部分钱,给父母在县城买套带院的房子。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下半年要来疯狂牛市,你还剩下多少资金绝地反击?
by
AhaSwim
on 12/05/2018, 18:39:37 UTC
你能确定下半年就有牛市,别提有多少资金绝对反击了,昨天又被洗劫了30%,我看楼主150万也扛不住这样跌吧,还是稳当点买点比特币或者以太保个平安吧,要不直接换USDT还好点。

刨除已经还掉的带宽,目前负债三十多万,我怕什么。

如果行情跌到我都赔了,恐怕许多人已经跳楼了吧。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苏东坡炒币半年纪实
by
AhaSwim
on 11/05/2018, 14:35:30 UTC
(一)
半年炒币两茫茫,先亏车,后赔房,千币跌停,无处话凄凉!

纵有涨停应不识,人跌傻,本赔光,牛市幽梦难回乡。

睡不着,吃不香,望盘无语,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币灾夜,大熊岗!

(二)

我欲清仓归去,又恐迅速反弹,踏空不胜寒。

与其储蓄负利,不如厮混其间。

少追涨,勿杀跌,夜安眠,不应有恨,获利总在无意间。

月有阴晴圆缺,币有横盘涨跌,此事神难料!

(三)
本是人间行路客,来也茫茫去也茫茫;
  
奈何眼盲心亦盲,福也凉凉命也凉凉;
  
请君莫持横财贾,家已荡荡亲已荡荡;
Post
Topic
Board 中文 (Chinese)
Re: 短篇小说:解套
by
AhaSwim
on 11/05/2018, 00:45:41 UTC
比原最高有到过7块吗?不知道也,因为一直没关注过,但是这一阵子,比原不是涨得很疯狂吗?如果看好的话,在之前跌的时候补上一些拉低成本,现在也应该回本了吧?
不过应该很少人会拿得那么久吧?

我已经拿了半年洋葱了